最专业的美发工作室,让您的美丽从头开始
又是一年新春到。春节期间,本刊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感受欢乐祥和的浓浓年味,以微观笔触用心用情记录新气象新变化新故事,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描绘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
2月7日晚,习出席亚冬会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冬会开幕。灯光绚烂,全场欢腾。这是继北京冬奥会后,中国再次举办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为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推开了又一扇窗,也为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提供了一个闪耀的舞台。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亚冬会正式迎来“哈尔滨时刻”。
在主会场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开幕式文艺表演生动讲述冰雪文化的精神力量与梦想情怀,展示冰雪运动的燃情时速与全民热潮;在分会场冰雪大世界,冰雪音乐会、冰雪杂技表演,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中央大街,人们争相与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妮妮”合影;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雪艳春”、“悟空归来”成为“流量担当”;街角公园,人们在冰面上嬉戏玩耍,抽冰尜、出溜滑……冬日的哈尔滨处处可见“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
哈尔滨是著名的“冰城”。冰雪,塑造了哈尔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1963年,首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标志着哈尔滨现代冰雪文化的正式兴起。在哈尔滨人心里,只有看过了兆麟公园的冰灯,这个冬天才“对味儿”,才有热乎劲儿。“我每年都来这里赏冰灯,这是传统”,一位市民自豪地分享着兆麟公园的独特魅力。
走进松花江北岸的冰雪大世界,仿佛置身冰雪的童话王国。一根根巨型冰柱簇拥而成的“亚洲同心”主塔流光溢彩,大型冰雕“中国天坛”以冰的姿态巍峨耸立,全新打造的春节主题的“蛇年大吉”、“福娃”等冰雪景观铺陈开来,宛如一幅中华文化的美丽冰雪画卷,呈现出多姿多彩、隽永深邃的国风之美。
第37届太阳岛雪博会园区内,260多处赛事和艺术雪雕,见证着一场人与雪、艺术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主塑“雪艳春”以百鸟朝凤为设计灵感,汇聚中国传统凤凰、群鸟与梅花文化元素,传递着团结与和谐的力量,寄寓着坚韧与美好。还有那“八骏踏雪”、“青花瓷”等一系列造型精美灵动的雪塑,以浓郁的中国风共迎亚冬会八方来客。
文化,可以在静静欣赏中领悟,也可以在动态体验中感受。
冰雪大世界里,在超级冰滑梯上感受速度与激情,在大雪花冰迷宫中体验探索的快乐,在冰上自行车上解锁别样运动快感,游客们在尽情撒欢中领略冰雪文化的魅力。2025年春节黄金周,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超61万人次,其中,大年初四单日入园游客数量突破10万人次,创单日入园历史新高。
2025年2月7日,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本届亚冬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在冰城哈尔滨共赴一场冰雪运动与冰雪文化的盛宴。图为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览(2025年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在多元融合、兼容并蓄中,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日益丰富完善,也在创新中发展。
你看,科技与创意携手,让冰雪文化展示更加多样多元。“一冰雪一世界”沉浸式AI数字文化艺术馆通过沉浸式投影、裸眼3D、超高清全息剧场与人机交互装置的结合,让冰雪文化科技感十足;只需佩戴一副虚拟现实眼镜,便可打卡全球首款冰雪主题文旅元宇宙产品《冰龙寻珠·全感VR》,感受东方神话的魅力。同时,各类冰雪主题时装秀、音乐会等多类型、跨领域冰雪活动,让传统的冰雪文化更年轻时尚、动感酷炫。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文化,不仅传承历史文化,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哈尔滨不断延伸冰雪经济产业链,在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化创意等领域奋力攀跃。2023—2024雪季,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8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00%,实现旅游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500%。2025年春节黄金周,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91.5亿元,“白雪换白银”照进了现实。“我们围绕做精做强特色文旅,铆足劲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让‘尔滨热’持续出圈”,黑龙江省文旅厅的介绍道。
让“尔滨热”持续升温,打造冰雪经济全产业链是关键。
哈尔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冰雪装备技术研发,提高冰雪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竞相涌现,一些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冰雪演艺、冰雪动漫、冰雪影视等冰雪文化创意产品借势兴起、蓬勃发展。
今天的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对外开放新纽带。
“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这是习的明确要求。哈尔滨把“冰雪+”这篇大文章越做越火,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激发了冰雪运动的活力与冰雪文化的魅力,更推动了经济的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让“冷资源”释放出“热动能”。
有着“中国重载第一路”美称的大秦铁路,自开通起,就肩负着煤炭保供的重任,一头连着“煤海”,一头通向渤海,将光和热送往千家万户。
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如何保障煤炭供应,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大秦铁路龙头车站——山西大同湖东站。
凌晨,零下20多摄氏度。猎猎寒风中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10多个小时后,这条重2万吨的“巨龙”将抵达河北秦皇岛。
湖东站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电子屏实时显示大秦铁路上所有运行的列车信息,每10多分钟就有一趟火车从这里满载煤炭驶出,湖东站副站长郭进义一脸专注盯着屏幕。
随改革开放而生的大秦铁路于1985年动工,1988年正式开通,1992年底全线多年来,累计煤炭运量突破87亿吨,占全国铁路煤运总量的1/5,是目前世界上单条铁路货运量的最高纪录。
就在全线运营那年,郭进义来到大秦铁路,全程见证了它的辉煌。
“都说大秦的煤暖了半个中国,里面也有我贡献的热量,这多光荣。”郭进义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每当冰雪灾害、迎峰度夏、煤炭供应紧张、电煤告急之时,大秦铁路总是冲在保运输、保供应的最前线月冬季电煤保供运输启动以来,大秦铁路全力保障全国多地取暖发电用煤需求,截至今年春节假期结束,累计运煤超过1亿吨。
前方就是大秦线上最危险的两个又长又陡的下坡道:化稍营至涿鹿段和延庆至茶坞段,是两个地处燕山山脉、总长93公里的大坡,落差近1000米。重载列车惯性大,即使撂闸降速,车速也很难降下来。司机景生启端坐在驾驶位,右手稳稳握住操纵手柄,左手缓缓推动空气制动手柄,眼睛紧紧盯住面前的仪表显示屏,看到风压、速度等参数均在预定范围内,开始制动,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这把闸是为下一把闸做准备。两次操作既要间隔短,又必须给列车留足稳定时间。”随着列车平稳驶出危险路段,景师傅告诉记者。
这列2万吨重载列车挂载了210节车厢,长达2.6公里,一眼望不到头,围着列车走一圈都要1个小时左右。刚运行这样负载重、长度长、惯性大的列车时,车头主控司机和中部机车司机要拿对讲机,喊着“一二三”同步放闸刹车。经过多部门科研团队开展的100多次实验,相关系统网络通信传输技术研发成功,才让列车完美实现“齐步走”。
窗外大风呼啸,驾驶室内显得格外温暖。“这是和谐型电力机车。”景师傅回忆,从直流传动技术的韶山系列,到交流传动技术的和谐系列,他经历了大秦铁路上重载机车的每一次机型更换。如今,大秦铁路锻造了独具特色的“产运需”对接、“集疏运”一体、“速密重”并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体系,并应用到瓦日、浩吉等重载铁路的建设和运行中,蹚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载运输之路。
“这里就像一个庞大的创新地、试验田,几乎每天都有创新成果。”景师傅感慨道。
图为2025年2月1日,2万吨重载列车行驶在大秦铁路上,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煤炭运往渤海湾,把光和热送往千家万户。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上午,列车驶入平原地区。景师傅依然精神高度集中,手指眼看,一丝不苟。
重载列车重、长、大,驾驶本就不易,再加上大秦铁路横跨桑干峡谷,穿越燕山山脉,沿途地形复杂,桥隧坡道众多,又增加了控制难度。列车有时同时穿越三四个桥梁隧道,甚至摆动出“S”形,车尾的弯还没拐完,车头却又进入下一个弯道。就是在这样的路段上,景师傅也能把2万吨重载列车,开得和高铁客车一样稳当。
至今,景生启已经安全驾驶列车在大秦铁路上往返2000余趟,相当于绕地球跑了60圈。“路上哪里有弯、哪里有坡,闭着眼都知道。”朴实的话语透露着真挚,“驾驶动作要特别细腻,操作要特别严格。列车越重,责任越重。把每一趟都当成第一趟,才能开好每一趟。”
就在景师傅驾驶列车驰骋在大秦铁路的时候,在5T(技术监测系统)指挥中心,动态检车员周佳龙正一手飞快点击鼠标,一手灵活敲击键盘,眼睛注视屏幕,实时监测列车行驶状态。平均每1分钟,周佳龙要浏览约100张由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系统传回来的图片。“一年怎么也得用坏两个鼠标。”周佳龙笑着说,“眼睛时时刻刻盯着列车,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列车一路向东,留下轰隆轰隆的回响,养路工姜晋目送列车穿越隧道安全驶去。在缺日照、蔬菜和饮用水供应困难的黑山寨工区,姜晋已经守了20多年。天天在黑漆漆的隧道里一边走一边打着手电弯腰检查、记录,哪里的螺丝容易松动,哪里最容易积水结冰,他都门儿清。冬除冰雪,夏排污涝,护路养路,姜晋沿着脚下的钢轨来来走了10多万公里。
傍晚,沐浴在西斜的阳光下,列车顺利抵达秦皇岛。一路上,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供电、通信……每个岗位的大秦人都在用自己的坚守、奉献、创新,保障着一条条钢铁巨龙,昼夜往复、奔驰不息,让大秦铁路在中国重载铁路的线路图上留下一抹鲜亮的印记。
习十分关心冬季供电供热保障工作,多次强调保障煤炭供应安全。30多年来,坚持负重争先、勇于超越的大秦铁路人,用流淌不息的光和热,保障国家煤炭供应安全,守护万家灯火,使大秦铁路成为一条传送温暖的路、见证创新的路、彰显担当和奉献精神的路。
“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翩然而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虚拟数字馆员“顾朝夕”换上了新年装,红色旗袍外搭浅金马甲,不时跟经过的读者互致新春问候。
乙巳新春期间,宽敞明亮的国家图书馆里年味十足、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国图陪你过大年”活动在此举行。线下有年俗文化展览、民俗市集、音乐会,线上万千网友分享年俗趣事、共享云上好书,一场集文化、艺术、趣味于一体的新春盛宴,为读者欢度新春提供了有文化味的新选择。
“尽管史学家们还没有确证春节形成节日的最早时间,但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告诉我们,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年’这个字,其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年的意味是和丰收挂在一起的。”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员深入浅出的介绍,读者加深了对春节由来的认识。一位参观者和记者分享着感受:“没想到在图书馆也能这么开心,充满了知识与趣味。”
“图书馆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在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坚持发挥积极作用。”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说,“国家图书馆自2014年以来,每年都策划不同主题的春节系列活动,陆续推出年俗展览、书春送福、特色讲座、特色活动等,同时联合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线上线下春节阅读推广活动。‘春节’申遗成功为蛇年新春赋予了特别意义,我们继续为读者朋友们奉上文化大餐,特别是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策划举办了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展示春节非遗项目和传统年俗,希望在浓浓书香中传播年俗文化,守护中华文脉。”
1月21日,开云体育“书香筑梦 金蛇颂乐——国家图书馆2025年迎春音乐会”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奏响新春活动序曲。音乐会在交响乐《红旗颂》中开场,激昂的旋律如汹涌浪潮,瞬间点燃观众热情;《金蛇狂舞》以欢快的节奏和灵动的旋律展现出传统民乐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新春佳节金蛇舞动的喜庆与欢乐之中……满怀着对新年的憧憬与期待,观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音乐之夜。
“春随斗柄转;人与物华新”、“道随时共泰;人与物皆春”、“旭日临门早;春光及第先”、“和气自生君子室;春风先到吉人家”……国家图书馆从明刻本《刻精选百家锦绣联》、清抄本《集唐对联》等馆藏文献中撷取文辞典雅、寓意美好的20副春联对外发布。春联融合了骈文、律诗、散文、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又被称为“诗中诗”,是承载记录中国年俗文化的独特文本,深受人们喜爱。书春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书法家和国家图书馆馆员泼墨挥毫,书写“古籍里的春联”和“福”字,为读者献上新春祝福。市民孙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老读者了,他举着国家图书馆馆员现场创作的春联,乐得合不拢嘴。
“金蛇献瑞——乙巳蛇年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为书香国图更添喜气。展览通过“春节溯源”、“巳蛇呈祥”、“春节非遗”、“我们的节日·春节”四个单元的精美图片和相关介绍,突出展示典籍中的新春文化主题。读者在参观与蛇相关的典籍记载、各类传说、文学作品等内容的过程中,探寻蛇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香年味两相宜,新春“充电”正当时。图为2025年1月29日,大年初一,许多市民选择到国家图书馆阅读图书,在浓浓的书香中过大年。 视觉中国 樊甲山/摄
“正月初一,有元日、元朔、正旦等古称,这一天也是春节庆祝中极为隆重的一天……”大年初一,馆长送福活动在总馆北区二层大厅举行,为大家讲述传统年俗。市民张先生、于女士老两口身着喜庆的情侣装,早早就来到国家图书馆参加馆长送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我们都会来到国家图书馆,和馆长、馆员过大年。”张先生开心地说。
开卷迎新是不少读者的选择。大年初四早上九点半,开馆不到半小时,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区内,1000多个座位已经坐满。人们在宁静的氛围中专心读书。2025年春节除夕至初七,共接待到馆读者77729人次。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过节这几天,国图的读者们阅读热情丝毫未减,说明现在整个社会和大众都有学习的愿望。”
为做好读者服务,国家图书馆在中文图书区、外文文献阅览室等推出“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主题专架,推出与传统节庆文化相关的文献,包括图书、期刊、画报等,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线上活动同样精彩。春节前夕,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十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8705部(件),至此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超过15.8万部(件)。登录“中华古籍资源库”,读者和研究者足不出户,就可免费阅读更多古籍。
大江南北,书香浓浓。新时代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书香社会建设影响广泛深远。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由76.3%上升到81.9%。“与书相伴最幸福”,品书香、过大年,已逐渐成为“新年俗”。
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起来、更自信的中国人必然会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消费。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神州大地进一步澎湃起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过年、过文化年蔚然成风。国家图书馆“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活动深受读者喜爱,既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也不断刷新“年味”的定义。
Copyright © 2018-2024 开云·体育(kaiyun)官方网站_KAIYUN SPORTS 版权所有 xml地图 txt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